核心提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在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日前發布的2022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榜單中,先進制造業占比超過五成。而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迅猛的一個重要原因,離不開其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制造業擺在突出位置,提出要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此前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也多次強調制造業要朝向高端化、綠色化和智能化發展。如何持續加快數字技術對傳統制造業的滲透速度、強度,使數字技術在傳統制造業中的應用達到一個新高度,發揮數字化提高制造業質量競爭水平的更大力量,受到廣泛關注。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競爭中,依托數字技術發展更高水平、更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已然成為戰略共識。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規模居世界第一位,全球價值鏈(GVC)參與指數始終保持較高水準。同時,我國制造業提質增效成績斐然,數字化已初步融入基礎制造業領域。不過,我們距離制造業強國仍有不小差距,GVC地位指數仍然處于較低位置,高新技術制造業占比依然相對不高,關鍵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時有發生。2016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開始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數字經濟產業規模增至2021年的45.5萬億元,但2021年第二產業的數字經濟滲透率僅為22%。這說明我國制造業要實現數字化轉型還有不少提升空間。
有鑒于此,應堅持問題導向與底線思維,突出重點、統籌安排,有效利用數字化技術,促進制造業重構競爭優勢。
第一,要完善支撐制造業競爭質量水平提升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強化對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的戰略部署,健全國家科技計劃基礎研究支持體系,加強對專利成果的保護,激發數字技術創新的動力與活力。要為相關科技政策豐富產業政策、財政政策、投融資政策等配套措施,對物理基礎設施加強數字化改造,打造由點及面的數字基礎設施全覆蓋體系,搭建一批制造業數字化賦能平臺,建設開放高效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生態。要加快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型基礎設施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完善法律法規、數字治理、監管理念,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肥沃土壤,緩解地域、城鄉間的發展差異,為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質量競爭水平提升創造新動力。
第二,要建設數字化與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我國復合型數字人才的數量仍然不足,制造業轉型缺乏關鍵核心人才。有必要建設高水平研究基地,培養具有數字經濟和高端制造業思維、視野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調動一系列產學研合作機制為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質量競爭水平提供新動能。出臺完善的研究計劃頂層設計和科技創新規劃,瞄準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有的放矢地培養創新型、實踐型人才。要完善獎金、薪酬、落戶、補貼等激勵機制,吸引海外復合型人才,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智力資本的引流。此外,還要加大對職業教育和社會化培訓的支持力度,創新模式與方式,大力推進產教融合、產在教先,大規模培養數字化復合型產業工人。
第三,要推進數字化產業與制造業的產業鏈融合。開發數字化成果應用于實體制造業的可靠通道,促進數字化創新鏈精準對接制造業產業鏈升級,提升兩鏈的協作穩定性和鏈接通暢性。要圍繞制造業質量競爭水平提升的內涵和特點,持續推進大數據存儲、大數據交易、大數據采集加工等數字產業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結合,鼓勵制造業在技術迭代、質量升級、品牌塑造等領域合理運用數字技術。加大力度培育基于數字技術導向的生產性服務業,重點圍繞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柔性化定制推廣、共享生產平臺發展、供應鏈管理優化等方向,提高數字要素在服務業業態和模式中的比重,促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有機融合。(楊義興)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競爭中,依托數字技術發展更高水平、更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已然成為戰略共識。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規模居世界第一位,全球價值鏈(GVC)參與指數始終保持較高水準。同時,我國制造業提質增效成績斐然,數字化已初步融入基礎制造業領域。不過,我們距離制造業強國仍有不小差距,GVC地位指數仍然處于較低位置,高新技術制造業占比依然相對不高,關鍵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時有發生。2016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開始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數字經濟產業規模增至2021年的45.5萬億元,但2021年第二產業的數字經濟滲透率僅為22%。這說明我國制造業要實現數字化轉型還有不少提升空間。
有鑒于此,應堅持問題導向與底線思維,突出重點、統籌安排,有效利用數字化技術,促進制造業重構競爭優勢。
第一,要完善支撐制造業競爭質量水平提升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強化對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的戰略部署,健全國家科技計劃基礎研究支持體系,加強對專利成果的保護,激發數字技術創新的動力與活力。要為相關科技政策豐富產業政策、財政政策、投融資政策等配套措施,對物理基礎設施加強數字化改造,打造由點及面的數字基礎設施全覆蓋體系,搭建一批制造業數字化賦能平臺,建設開放高效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生態。要加快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型基礎設施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完善法律法規、數字治理、監管理念,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肥沃土壤,緩解地域、城鄉間的發展差異,為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質量競爭水平提升創造新動力。
第二,要建設數字化與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我國復合型數字人才的數量仍然不足,制造業轉型缺乏關鍵核心人才。有必要建設高水平研究基地,培養具有數字經濟和高端制造業思維、視野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調動一系列產學研合作機制為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質量競爭水平提供新動能。出臺完善的研究計劃頂層設計和科技創新規劃,瞄準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有的放矢地培養創新型、實踐型人才。要完善獎金、薪酬、落戶、補貼等激勵機制,吸引海外復合型人才,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智力資本的引流。此外,還要加大對職業教育和社會化培訓的支持力度,創新模式與方式,大力推進產教融合、產在教先,大規模培養數字化復合型產業工人。
第三,要推進數字化產業與制造業的產業鏈融合。開發數字化成果應用于實體制造業的可靠通道,促進數字化創新鏈精準對接制造業產業鏈升級,提升兩鏈的協作穩定性和鏈接通暢性。要圍繞制造業質量競爭水平提升的內涵和特點,持續推進大數據存儲、大數據交易、大數據采集加工等數字產業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結合,鼓勵制造業在技術迭代、質量升級、品牌塑造等領域合理運用數字技術。加大力度培育基于數字技術導向的生產性服務業,重點圍繞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柔性化定制推廣、共享生產平臺發展、供應鏈管理優化等方向,提高數字要素在服務業業態和模式中的比重,促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有機融合。(楊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