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惠州建設森林公園的成效。近3年來,惠州累計投入約53億元,建成縣、鎮級森林公園49個。森林進城改
近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惠州建設森林公園的成效。近3年來,惠州累計投入約53億元,建成縣、鎮級森林公園49個。森林進城改變了城里百姓的生活環境,公園下鄉重塑了鄉村的生態系統。
《惠州市低碳生態規劃(2014-2030年)》(以下簡稱惠州碳規)提出,構建森林生態網絡,增強碳匯能力,爭取到2020年和2030年,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62%、62.5%。
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保持了生態底色。記者調查發現,惠州力推植樹造林、節能減排、污染整治。惠州多舉措發力環境監管和生態保護的背后,一方面是通過碳規嚴守生態底線,強化紅線意識;另一方面是強化規劃引領,通過碳規把綠色生態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城市發展、土地利用等規劃的修訂編制中,形成綠色城鄉發展格局和綠色產業體系。
按兩級管制區施行分區管制
要守護綠水青山,首先要強化底線思維。
惠州碳規提出,劃定市域生態控制線,將惠州市自然山林、水體、濕地等重要自然生態空間劃入生態控制線,根據《廣東省城市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指引》,結合惠州市實際,生態控制線劃定比例達到土地總面積的65%以上。生態控制線范圍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活動按一級管制區、二級管制區的要求,施行嚴格的分區管制。
為了保障落實,惠州碳規還要求出臺生態控制線管理辦法。以基本生態控制線管控為主要內容,采用地方政府規章的形式,出臺《惠州市生態控制線管理辦法(規定)》,確立生態控制線的法律地位,納入生態保護的整體制度框架。
劃定生態紅線,惠州相關方面已經在行動。例如,《廣東惠州環大亞灣新區低碳生態專項規劃(2014—2030年)》明確,環大亞灣新區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的比例為59.33%,以保護生態系統,保障區域生態安全,防止城市建設無序蔓延。
同時,惠州市級層面的生態控制線也正在醞釀中,并自我“施壓”提高生態保護標準。根據前不久剛通過專家組論證的《惠州市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方案》,惠州計劃將生態控制線的比例劃定在65%左右,比省住建廳2014年6月印發的《廣東省城市生態控制線規定工作指引》中要求的60%的標準更高。
在碳規的嚴格要求下,雖然目前生態控制線尚未完全劃定,但紅線的觀念已經在項目準入過程中以負面清單的形式樹立起來。
惠州市發改局相關負責人指出,想在惠城區的江北等6個街道投資化學原料項目的企業要“吃閉門羹”了,因為被列入準入的負面清單的已停止新項目上馬。
數據顯示,2014年惠州全市成功清退34家重污染企業,淘汰比例超過10%;單位GDP能耗2011—2014年4年間累計下降14.99%,提升了生態質量,保持了城市的生態底色。
建立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守住綠水青山,離不開多領域的協同推進。
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發揮生態低碳規劃的主線作用,推進多規融合。然而,惠州碳規編制在許多規劃之后,如何“后來居上”發揮引領作用?
惠州碳規明確提出,建立健全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和統計監測制度,將低碳理念強制性融入現有法定規劃體系,實施長效、動態的低碳規劃監管制度。此外,惠州碳規也與《惠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惠州市主體功能區規劃(2006—2020年)》等規劃相協調。
對此,惠州市發改局負責人解釋,惠州碳規的主線作用首先體現在編制低碳生態規劃時,結合了國土、經濟社會、城市規劃的相關內容,并從低碳生態的角度提出要求。
另一方面是碳規與其它規劃銜接,而其余規劃在修訂或者制定過程又與碳規融合。此外,惠州即將出臺的系列專項規劃也與惠州碳規的要求銜接。例如,編制碳規的專家團隊前期調研發現,大亞灣進入惠城的幾條主干道是潮汐車道,早上出城的車道擁擠,入城的車道順暢,傍晚則相反。“對此,我們一方面在惠州碳規里面設計大運量的公共交通系統,以城際軌道交通為骨干、BRT快速公交為主體、常規公交和特色公交等為補充;還提出增加住宅的布局,使得職住平衡。”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肖宇說。
惠州碳規提出,到2020年,要運行2—3條主要居住組團與工業園區之間的微型公交線路,惠城區—博羅縣、惠陽區—大亞灣區、惠陽區—惠東縣的快速公交線路基本通車。這個想法在惠州正在編制的《現代公共交通建設發展規劃》有所體現。
惠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融合“碳規”的理念,在推進城鄉規劃建設的過程中,惠州改變傳統城市發展“攤大餅”的模式,組團之間、節點之間通過道路、河湖及景觀林帶等連接,點綴公園、綠地、濕地、保護區等,體現了城市建設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統一。
惠州還計劃,從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低碳產業、空間布局、低碳社區、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生態碳匯、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建立一個多維度、科學衡量發展水平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記者觀察
地方調整指揮棒
除了條文上的具體部署,更為可貴的是惠州碳規向當地黨政部門釋放出低碳引領的信號。惠州正是通過完善碳規紅線等規劃體系,同時將低碳生態規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負面清單”等銜接共通,從產業準入、政績考核等角度著手,調整指揮棒,從而逐漸引導各縣區低碳生態發展。
惠州市發改局相關負責人指出,已將低碳生態理念融入到產業項目準入的“負面清單”中。哪些區域、哪些行業、哪種能耗技術標準的項目可以落戶,有了明確指引。
今年4月,《惠州市企業投資管理負面清單(試行)》實施,其中依據惠州市主體功能區規劃,結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省主體功能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在惠州的5個不同主體功能區設定了禁止企業投資的行業、項目、工藝和設備。
根據《惠州市主體功能區規劃》,惠城區的江北等6個街道范圍屬于調整優化區,以優化提升現有城市空間品質和發展層次為主。按照“負面清單”,棉印染精加工、毛皮鞣制加工、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高污染、高排放行業共20大類141個項目、工藝和設備,均禁止在這6個街道范圍內落戶。
“負面清單”是惠州碳規嚴守生態紅線的表現。惠州還結合碳規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過程,注重城鄉區域統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對落后山區縣實行財政轉移支付,使經濟相對滯后而生態良好的地區民生改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