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3年風電產業監測情況發布。帶著這份風電成績單,記者專訪了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易躍春。
他肯定,我國風電產業正朝著較快速、平穩的態勢在發展,風電也慢慢在整個能源結構中發揮積極作用。
同時他也指出,擺在眼前的任務依然艱巨。“2013年棄風率同比下降6.4%,大家就可能會對2014年的目標抱有同樣的一個期待。但好解決的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是較難啃的硬骨頭。”易躍春說。
“對我國風電產業來說,2000個利用小時是個檻”
記者:對于我國2013年風電產業的成績單,請談談您的看法。
易躍春:從數據來看,中東部和內陸地區的優化布局已經出現了一定的效果,從整體上保證了我國風電相對平穩的發展態勢。統計顯示,2013年全國棄風率為10.7%,比2012年降低6.4個百分點。棄風問題雖然還是存在,但是相較2012年有了明顯的好轉,比預期結果好。這得益于國家層面整體布局的優化,以及全國負荷水平的增長和電網公司在并網管理與調度運行等方面的努力。
2013年全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2074小時,這是個相對理性的結果。對我國風電產業來說,2000小時是個檻,如果利用小時低于這個數,開發企業、電網公司、管理部門的壓力就會增大。2013年全國風電利用小時數同比增加了115小時,那么2014年是否就能順勢漲到2200小時?我看也不能那么樂觀。
風電利用小時數一旦提升,隱含著另一個可能性會出現:新一輪投資開發規模擴大。目前風電開發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全社會用電量的貢獻中占比只有2.6%,未來開發潛力還較大。我們要在開發規模、消納能力和經濟利益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在這個基礎上,努力提升風電利用小時數和開發規模。
記者:風電行業監測情況發布會明確指出,將對擬規劃建設的12條大氣污染防治跨區輸電通道開展風電消納論證,這是否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易躍春:12條跨區輸電通道主要是從陜西、寧夏、山西、內蒙、遼寧等地輸往京津冀和長三角等負荷中心的遠距離輸電線路,此外還有淮南至江蘇、云南至浙江。上述12條線路中,除新建11條輸電通道外,另外一個是電廠原本送東北電網的通道,現在轉接到華北側,這條線路是現成的,只是改變了轉接方向。
需要說明的是,特高壓項目和大氣污染防治輸電通道并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系。除了這12條特高壓線路之外,還有一些特高壓項目并不包括在里面。比如在甘肅規劃研究的酒泉送湖南與隴東送江西兩條特高壓,以及新疆三條特高壓,分別為目前已經建成的哈密南-鄭州和規劃中的準東、伊犁兩條通道。除了西北地區之外,西南也有幾條水電外送通道在規劃建設中。
我國水電資源主要在西南部,煤炭資源在西北部、山西、內蒙古等地,風電、光電資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負荷集中在中東部。風電行業監測情況發布會明確指出,將對擬規劃建設的12條大氣污染防治通道開展風電消納論證,表明國家將在煤炭資源集中的地方建設大型高效的火電,一方面有效緩解日益繁重的交通運輸壓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利用好特高壓通道,實現新能源和火電一起打捆外送,把能源布局的優化、大氣治理和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有機結合起來。
“棄風限電仍是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記者:從棄風情況看,2013年全國棄風電量162.31億千瓦時。其中,河北、蒙西、蒙東、吉林、甘肅五地棄風電量最多。顯然,風電消納問題仍集中在 “三北”地區。
易躍春:是這樣,在近幾年風電裝機不斷增加的情況下,2013年利用小時比2012年提升了115小時,說明棄風情況在逐步好轉,但東北地區棄風問題在全國仍是最嚴重的。
東北地區自身電源結構對可再生能源發展不是很有利。以火電為主,供熱機組和自備電廠又占了很大的比例。這種情況下,電網的調峰空間比較有限。另外,
東北地區是否建設特高壓項目,取決于東北的能源資源條件以及國家整個能源戰略對東北地區的定位,是自給自足還是作為送端電網,須進一步研究。
從目前棄風情況來看,東北風電限電問題可以通過加大東三省網際之間潮流交換等方式來緩解。因為風能資源越分散,風電場群出力的同時率就越低,對消納越有利。此外,未來應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以及在冬季采取風電供熱等方式,提高地區電網消納風電的能力。
記者:華東地區的風電消納情況在全國來說處于較好水平,是否意味著有進一步開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