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行業發展呈何種態勢?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最新發布的2012年全國電力工業年快報統計,2012年底風電并網總裝機6083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一;風電發電量1004億千瓦時,超過核電發電量的982億千瓦時。
這也是風電發電量首次超過核電,由此,繼火電和水電之后,風電已經成為我國第三大主力電源。
盡管發展迅速,風電的利用效率并不高。作為衡量發電效率的重要指標,風電設備利用小時數2012年同比下降。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2年,風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全國平均為1890小時,較2011年下降30小時。個別省(區)風電利用小時數下降到1400小時左右,浪費了清潔能源和投資,加劇了環境矛盾。
以東北地區為例,按照當地資源,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應在2000小時以上,但實際上只達到1500小時左右。相反,風資源并不太好的云南和上海等地,平均利用小時數卻達2300小時以上。
國家能源局日前下發《關于做好2013年風電并網和消納相關工作的通知》指出,隨著我國風電裝機快速增長,2012年部分地區棄風限電現象嚴重,全國棄風電量約200億千瓦時。
“棄風限電問題導致風電場運行經濟性下降,2012年全國風電棄風限電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說,如果按照目前的煤耗水平,200億千瓦時相當于678萬噸標煤的損失。
秦海巖說,從地區上來看,限電最嚴重的是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內蒙古東部地區限電達將近100億千瓦時,約占全國總量的一半。
2012年棄電規模緣何翻番?
目前,我國風電發電量僅占全部電力消費量的2%,較丹麥等國20%的比例仍有巨大提升空間。然而,與2011年相比,2012年全國棄風電量卻翻番,原因何在?
業內專家指出,大規模風電的消納一直都是世界性難題,我國在這方面的問題更加突出。一方面,我國風資源集中、規模大,遠離負荷中心,資源地市場規模小、難以就地消納,而國外風資源相對分散,80%以上的風電接到10千伏以下配電系統,能夠就地消納;另一方面,風電本身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等特點,風電并網需要配套建設調峰電源,而我國風電集中的“三北”(西北、華北、東北)地區,電源結構單一,基本沒有調峰能力。此外,跨區輸電能力不足也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秦海巖分析說,致“三北”地區棄風限電的問題是不一樣的。東北的主要問題是火電和風電的沖突問題,目前風電要給其他電源讓路;西北地區主要問題在于用電負荷過小;華北則主要是通道問題。
國家能源局在通知中指出,大量棄風限電暴露出我國能源管理存在問題。該通知明確提出,把風電利用率作為年度安排風電開發規模和項目布局的重要依據,風電運行情況好的地區可適當加快建設進度,風電利用率很低的地區在解決嚴重棄風問題之前原則上不再擴大風電建設規模。
風電未來發展路在何方?
根據《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全國累計并網運行的風電裝機容量要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
就目前發展情況而言,風電累計裝機加上國家能源局公布核準項目,從理論上講,規劃目標與具體實施項目已經完全對接,關鍵在于擬建項目是否能夠全面落實并且順利并網。
2月27日,國家電網公司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電源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承諾將包括風電在內的分布式電源并入國家電網,并提供優惠并網條件、加強配套電網建設,優化并網流程、簡化并網手續、提高服務效率等。
此舉無疑將解決風電并網難的發展瓶頸。然而,作為新興產業,風電行業的成熟和技術進步都需要以市場規模為基礎的支撐。而要保持一定的增速和市場規模,則必須輔以完善的政策支持。
業內人士建議,短期應盡快加速出臺《可再生能源配額管理辦法》,中期應推進能源管理體制改革,長期則應盡快落實2002年以來的電力體制改革,加快輸配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