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催醒美歐國家開始尋求對石油的替代以來,世界能源消費結構逐漸發生改變,水、核及可再生能源占比由微量上升到2013年的13.3%。
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全球格局與版圖也在演變,世界各國都依其資源、技術和市場狀況而不斷調整自身的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
崛起中的中國,能源安全乃國之大計,而安全又系之于自主,“油桶”要盡量放在自己家里與“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道理是一樣的。但目前近60%的石油和近30%的天然氣依賴進口并將繼續走高,中國能源有安全感嗎?
“能源自主”并非不進口而是要主要依靠國內,通過增加本土能源產出,將油氣對外依存度逐漸回落到50%以下或更低。隨著油氣資源漸竭、開發難度與成本增加,價格戰與資源爭奪更加激烈,必須未雨綢繆地狠抓替代能源,發展生物質煤、油、氣田,是重要的戰略選擇之一。
美國能源自主的啟示
1974年,尼克松總統首次提出能源自主。
1948年,美國開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進口所占比例逐年攀升,1985年為28%,2005年達到62%。為打破對石油進口的過分依賴,美國積極開發生物燃料,即憑借美國是世界最大玉米(2380, 8.00, 0.34%)生產國和出口國的優勢,以玉米乙醇部分替代進口石油。
為此,布什在2005年簽署的《國家能源政策法》中專設了“乙醇訓令”,要求燃料制造商到2012年在汽油中必須加入2250萬噸生物乙醇,以每年減少2800萬噸原油進口;2007年又通過了著名的《能源自主與安全法案》,以法律形式規定,到2022年全美必須生產和使用1.08億噸生物燃料,并出臺了聯邦燃料乙醇強制標準和提高混合比的時間表。使生物乙醇以4%的年均增速駛入快車道。
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是9.45%,其中生物質能、水電、風電、太陽能和地熱的占比分別是4.62%、2.64%、1.65%、0.33%和0.21%。生物質能源以遠高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居于首位。
2013年美國生產了4000萬噸生物乙醇,替代了13%的原油進口量,使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由2005年的62%下降到43%;自中東進口的石油也只占進口總量的15.4%(2009年)。不到十年,布什在2005年提出的兩項計劃指標都提前和超額完成了,國家能源自主與安全計劃取得了重大成果。
中國能源革命能提“自主”嗎?
值此能源轉型時代,中國近中期可實行“一手廣進化石油氣,一手狠抓替代能源”的“兩手”戰略。在廣進油氣的同時,必須未雨綢繆地狠抓替代能源,因為替代能源形成氣候需要一二十年或更久時間。所以,這“一進一替”,必須兩手都要硬,只有雙面下注才能真正提升國家能源安全。這一二十年是我國能源戰略轉型關鍵期,千萬把握好機遇,避免戰略失誤。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國清潔能源能擔此“一替”重任嗎?據2009年中國工程院咨詢報告,我國不含太陽能的本土清潔能源,近中期每年可收集作能源用的資源量為21.5億噸標煤,相當于2013年能源消費總量的40%,如加太陽能可撐半壁河山。
同上資料,各類清潔能源的資源量及占比排序是:生物質(11.71億噸標煤,占比54.5%)、水電(5.84億噸標煤,占比27.2%)、風電(3.35億噸標煤,占比15.5%)和核電(0.58億噸標煤,占比2.7%)。生物質資源量是水電的2倍和風電的3.5倍。2013年我國生物質能、太陽能和風能的實際產能分別折合為5191.5萬噸標煤、4722.1萬噸標煤和4117.5萬噸標煤,生物質能源也處在首位。
政府對水電與核電的認同度高,駕輕就熟,但也存在水利資源過度開發(東部開發殆盡),河流生態狀況惡化,以及核電原料依賴進口和安全隱患等問題。生物質能具有資源量大,產品固、液、氣態均有和易于儲運等優勢,重要的還在于它可以大規模替代石油和天然氣,而核、水、風和太陽能皆難勝此任。
大力開發本土生物質油與氣,將化石油氣對外依存度控制在50%或40%以下或更低是完全可能的。
積極發展生物質煤、油、氣田
以下分別闡述開發本土“生物質煤田”、“生物質氣田”和“生物質油田”的發展前景。
首先,生物質煤田。固體生物質能源在中國是近十年才發展起來的。2013年全國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200余個,并網容量7790兆瓦,上網電量356億千瓦時,約相當于1/3的三峽電站發電量,其中48%集中于蘇、魯、粵、浙四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