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光伏制造熱潮,如今又在光伏電站開發環節上演。2012年底,國務院常務會議發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鼓勵家庭安裝,根據資源條件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桿電價,以及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等,不僅進一步擴大了國內光伏電站的市場需求,也提高了電站并網運營的盈利預期。新政策的出臺,猶如一支強心劑,繼續刺激光伏電站開發熱潮。
但是,“國內光伏電站建設已有過度開發的苗頭。目前大量電站建成未運營,就像蓋了房卻沒人住。對于整個產業來說,最終可能會引發嚴重的資金鏈危機。”某業內人士爆料。
BT模式受追捧
據統計,A股市場上的光伏制造企業幾乎都涉獵下游的光伏電站業務,且基本上都采用BT模式作為其盈利模式。
據介紹,一個完整的光伏電站產業鏈包括上游的組件制造、開發電站的系統集成商(包括開發商和EPC/安裝商)、運營電站的電站業主,以及購買電力的用戶。從全球來看,由于光伏電站開發具有技術、市場、資金及產業鏈四大競爭門檻,因此一直處于微笑曲線的頂端,其盈利能力也是全產業鏈中最高的一環。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國內上網電價未公布、補貼時長未明確等問題,因此目前國內電站開發多屬于投資階段,很少盈利。比如,按照去年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的光伏電站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元和1.15元兩個標準來算,光伏發電的成本在1.4~1.5元之間,如果沒有政府補貼電價,光伏發電根本無利可圖。
自去年9月受到光伏并網價公布的利好影響,各路資本包括國電、大唐、中電投等大型國企以及光伏制造商等,紛紛加大電站投資力度,從而在業界掀起一股電站開發熱潮。尤其是受困于產能過剩和貿易壁壘,尚德、超日、航天機電(5.37,0.00,0.00%)、光盛等大批光伏制造商紛紛涉足下游的光伏電站開發。就像制造水泥、鋼筋的企業去開發樓盤一樣,光伏制造商們試圖通過參與下游光伏電站的建設,讓資金重新流動起來,同時消化大量庫存。目前BT模式(建設電站并轉售)備受制造商推崇。
“對于制造商來說,BT模式的進入門檻較低,如果按電站的成本是15元/瓦來算,建成電站再按照16.5元/瓦的價格轉售出去,那么凈利潤率就能高達8%~10%左右,明顯高于嚴重虧損的傳統光伏制造業務。”長城證券分析師張霖表示。在BT模式中,影響企業利潤率的主要是電站的售出價格。而國內光伏電站的收購方主要為國有電力公司、基金投資公司等。
據統計,A股市場上的光伏制造企業幾乎都涉獵下游的光伏電站業務,且基本上都采用BT模式作為其盈利模式。海潤光伏(5.60,-0.02,-0.36%)、綜藝股份(6.26,0.09,1.46%)、中利科技(11.28,-0.15,-1.31%)、向日葵(5.930,-0.02,-0.34%)等公司2011年開始進入下游光伏電站業務。目前已經將建成光伏電站銷售出去的上市公司有綜藝股份、東方日升(4.320,-0.02,-0.46%)、中利科技、海潤光伏、向日葵,其中已經確認收入的上市公司只有綜藝股份、東方日升。
產業之亂
高企的路條費,間接拉升了企業投資電站的成本。
光伏制造商的大規模涌入,原本一池清水的電站開發市場立刻波濤洶涌。隨著競爭主體多元化,電站開發市場競爭逐漸激烈,各種亂象滋生。國內光伏電站開發的重點地區——青海省,曾被媒體曝光“倒賣路條”的現象:“一個10兆瓦電站的‘路條’,倒手后可以從60萬~70萬元賣到200萬元”;而業內人士透露,甘肅、新疆光伏電站“路條”的價格更是翻番。“路條”是指項目批文,包括組件、系統部件及施工、電站項目批文,俗稱“路條”。高企的路條費,間接拉升了企業投資電站的成本。
由于大批光伏制造商急于消化庫存,因此,光伏組件價格進入快速下降通道,從幾十元的高價位降至當前的10元左右,價格戰狼煙四起。據尚德有關人員介紹,如果以目前的光伏組件價作參數的話,電站的成本是11元/瓦,比3年前下降了近一半。來自公開數據也顯示,過去6年中,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86.6%,系統價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光伏產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現負毛利率。隨著組件、系統等價格下降,光伏電站銷售陷入“價格戰”,從而加劇了這些光伏制造企業的資金鏈危機,影響其盈利水平和資金回籠。
風險驟升
隨著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紛紛參與其中,銷售電站的價格逐漸下降, BT模式的利潤率也在快速下滑。
“制造商們一窩蜂地涌入這個市場,目前已經造成電站的開發過度。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電站建成,卻賣不出去。”一位不愿具名的集成商透露。如今的電力公司已經逐漸減少從賣方手上收購電站,而是轉向自己投資建設,基金公司等也因電站稍顯緩慢的回報率而變得越來越謹慎。
隨著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紛紛參與其中,銷售電站的價格逐漸下降, BT模式的利潤率也在快速下滑。一旦電站賣不出去,制造商們不僅面臨著資金占用的壓力,其自身運營電站還可能面臨虧損的風險。來自中銀國際證券的預算顯示,當電站銷售價格下降到9元/瓦時,BT模式的凈利潤率只有0.6%,電站運營7年才能達到盈虧平衡,企業資金無法快速回籠,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尚德、賽維等光伏制造商們顯然已經感受到了BT模式的現金流壓力。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包括尚德電力、賽維LDK和英利綠色能源等龍頭在內的幾乎全部光伏企業均持續虧損,其中賽維LDK虧損額甚至超過20億元。不僅如此,截至今年8月,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的債務累計已高達1110億元人民幣,資產負債率普遍超過80%。尚德電力和賽維LDK一度盛傳破產消息。由于在意大利建設的電站項目未投入運營所造成的現金流壓力,更是讓尚德太陽能陷入了今年年中的“反擔保騙局”。
聯系電話:021-31666777
新聞、技術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郵箱:syy@gongbo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