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大戲已奏響序曲。在剛剛落幕的2012北京國際車展上,幾乎所有的國內外品牌汽車企業都展出了新能源汽車。比亞迪展出了“秦”雙模電動車,該車是繼2008年比亞迪推出第一款雙模電動車F3DM后的第二代產品;長城汽車新一代混合動力系統3款新能源展品;上汽榮威新750混合動力轎車、別克君越eASSist混合動力轎車;奧迪A8 Hybrid、寶馬i3、豐田NS4等多款新能源車競相亮相……
不過,就國內目前的發展而言,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新能源汽車,并非近在咫尺的產業盛宴,“內憂外患”的眾多因素困擾,使得很多中國汽車廠商實際上仍處于觀望狀態。因此,中國汽車行業在新能源領域還有眾多鴻溝等待跨越。
資源較分散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美歐等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律、規劃、政策文件,不僅加強對電動汽車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加強了對形成本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有效支持。總結其經驗,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獲取技術實力。技術實力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不論是動力電池技術、動力總成技術,還是傳統燃油汽車的發動機技術等,都影響著新能源汽車的未來;二是實現節能減排。這方面,國外政府的政策主要體現在降低整車重量和油耗、尾氣量。各國政府出臺的稅收、補貼政策一般都是與油耗控制政策和尾氣排放控制政策結合使用的。同時,還加強了對高油耗、高排放車輛的懲罰。如在美國,新車型是根據油耗改善率來確定減稅額的,符合環保節能政策的車型最高可獲得3000~4000美元的稅收優惠。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和地區,如果該汽車是一輛“沒有汽油或柴油引擎的電動汽車”,對其免除道路稅的年限是5年,而不是普通混合動力汽車的3年,保險也相應地減少約50%。英國在征收車輛保有稅時,對于新購電動汽車,根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級征稅,排放越少征稅越少。
與國外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情況相類似,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也是依靠政府系統研發支持起步的。但與他們的整體結構不同,我國汽車行業創新資源較為分散,組織創新資源進行研發的難度較大。
為此,我國政府在通過863計劃系統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發的前期,不僅加強了對研發體系的系統規劃,而且嘗試利用科技計劃的大規模投入,引導行業創新資源的合理布局,取得了較好效果,這是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主要經驗之一。不過其中的問題也相對很突出:一是長期投入不足,長期處于試驗階段;二是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的產業鏈尚未形成,產業化能力亟待提高;三是動力電池在性能和成本方面離整車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成為純電動汽車產業化的瓶頸;四是混合動力整車共性技術,包括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箱、輕量化技術和機電耦合技術亟待攻關。
政策助推力
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技術就是市場競爭的話語權。新能源車的技術標準、檢測標準與認證程序等要與研發和生產同步進行,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避免引發嚴重后果。同時應盡快統一相關基礎設施的技術標準,避免國家資源配置和基礎設施建設重復、浪費,保障新能源汽車應用與普及。
事實上,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問題上,除了企業不斷推陳出新外,政府也在不遺余力地給予支持援助。從產品研發、產業化、市場運營和社會配套設施的建設上全方位地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有效帶動了不少汽車企業投入重金研發綠色環保汽車的先進技術。
“中國汽車產業的機會在新能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所言,似乎具有風向標意義;財政部等三部委宣布對于首批49款新能源車型自2012年1月1日起免征車船稅。根據這個政策,免征新能源車型車船稅的同時,加大大排量車型車船稅征收額度帶來的抑制作用不可小覷。而對傳統汽車的稅費進行調整,加重大排量汽車的稅負,將與新能源汽車的鼓勵政策形成巨大的合力,在兩個領域雙管齊下的政策支持。如此鼓勵政策,一定程度上可以視作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鋪路。
此外,2012年3月,《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摘要)》發布。“純電驅動”將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規劃》明確指出,發展電氣化程度比較高的“純電驅動”電動汽車是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和重中之重。要在堅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過渡與轉型”并行互動、共同發展的總體原則指導下,規劃電動汽車技術發展戰略。在技術路線上,近期(2010〜2015),將盡快推進混合動力技術的應用,發展小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車;中期(2015〜2020),將在混合動力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加大小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推廣力度;在2020年之后,純電驅動技術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通過發展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大幅度降低排放。到2015年左右,在20個以上示范城市和周邊區域建成由40萬個充電樁、2000個充換電站構成的網絡化供電體系。
實際上,在《規劃》出臺之前,不少自主車企開始精心布局。上海大眾“天越”、一汽-大眾“開利”、東風日產“啟辰”等合資企業自主品牌,不約而同地把純電動汽車排上了規劃日程;比亞迪、長安等自主品牌的純電動汽車,更是已經提前投入實際運營。